(资料图片)
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,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、人才、组织、生态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、造福人民的作用。
目前,我国已设立覆盖39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工坊1100多家,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,对促增收带就业起到明显推动作用。比如,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,曾经是深度贫困村,通过开展特色苗绣资源文化产业扶贫探索成功脱贫,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,实现大幅提升。
发挥非遗美育价值助力人才振兴。非遗以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精彩的工艺实践,将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,营造良好美育氛围。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强调,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,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。以艺术之美扮靓日常生活,吸引更多从业者,不仅能发挥民间艺人活态传承的主观能动性,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工艺人才支撑。
传承非遗历史价值助力文化振兴。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,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,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传统戏曲、民族舞蹈、民间美术、乡村民俗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,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,对延续历史文脉、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积极探索“非遗+文物保护”“非遗进社区”“非遗+课堂”等多种创新模式,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,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提炼非遗绿色价值助力生态振兴。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,非遗以其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,带动村民在“日用而不知”中涵养生态文明理念。比如,从茶叶种植加工,到银器、锔瓷、竹编等各类手工艺,都天然蕴含着亲近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理念,传承这些非遗工艺无疑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绿色生活方式。
提升非遗社会价值助力组织振兴。非遗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,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,促进其合理利用,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,吸引人才回流,重聚村庄人气。比如,云南泸水市将党建、非遗、乡村振兴相结合,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。此外,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民间社会组织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体,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,也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,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。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,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,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。(刘琪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资讯
- 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|每日看点
- 全球观热点:苏州2宗地成交金额15.98亿元
- 2023赛季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准入名单公布:广州城、昆山、陕西未在列 环球新资讯
- 高迪刘叉叉社会摇是哪一年_高迪刘叉叉被打视频
- 张作霖像银元价格(2023年05月30日)
- 如果没有诗与远方,就在自己的三寸光阴下闪着亮_环球实时
- 世界看热讯:高管发飙!坚果怒斥极米以次充好,还让媒体一起吃瓜
- 纯碱 反弹易反转难_焦点消息
科技
-
大山深处的书香春节2022-02-07
-
天津:男子涂改核酸证明进火车站被拘留2022-02-07
-
守护中国唯一国境“骑马线”的“护路人”:保证中欧班列冬季运输安全2022-02-07
-
降雪致青海多条高速实行交通管制2022-02-07
-
广州番禺部分区域被划定为疫情防控管理区2022-02-07